登革熱

  • 是一種由蚊子傳播的急性傳染病
  • 病原體:登革熱病毒(1、2、3、4血清型),可引致登革熱及重症登革熱(又稱為登革出血熱)
  • 傳播媒介:伊蚊。本港並未有發現主要傳播登革熱的埃及 伊蚊,但同樣可傳播登革熱的白紋伊蚊(胸背和腳部有白間)卻並不罕見
  • 常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(特別是:東南亞地區)

病徵

  • 突發性高燒
  • 嚴重頭痛
  • 眼窩後疼痛
  • 肌肉及關節痛
  • 食慾不振、噁心
  • 出疹
  • 病情嚴重的重症登革熱患者或會有出血的症狀(例如皮膚出現瘀斑、鼻或牙齦出血、或內出血)、休克,甚至死亡

傳播途徑

  • 透過被帶有登革熱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
  • 當登革熱患者被病媒蚊叮咬後,病媒蚊便會帶有病毒,若 再叮咬其他人,便有機會將此病傳播

潛伏期

潛伏期為3 – 14 天,通常為4 – 7 天。

治理方法

  • 目前並沒有治療登革熱或重症登革熱的藥物
  • 症狀療法可紓緩不適
  • 重症登革熱患者則須接受適時的支援性治療

預防蚊子傳播的疾病的方法

預防登革熱的最佳方法是清除積水,防止蚊子滋生,以及避免被蚊子叮咬。

避免蚊叮

  • 穿著寬鬆、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,並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塗上含避蚊胺 (DEET) 成分的昆蟲驅避劑。
  • 採取其他關於戶外的預防措施:
    • 避免使用有香味的化粧品或護膚品
    • 依照指示重複使用昆蟲驅避劑

出外旅遊須知

  • 如果打算前往相關疾病流行的地區或國家,應在出發前六星期或更早諮詢醫生,並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,避免受到叮咬。
  • 如到流行地區的郊外旅行,應帶備便攜式蚊帳,並在蚊帳上使用氯菊酯(一種殺蟲劑)。切勿將氯菊酯塗在皮膚上。如感到不適,應盡早求醫。
  • 旅遊人士從受影響地區回來後須繼續使用昆蟲驅避劑,若感到身體不適,如發燒,應盡快求醫,並將行程細節告知醫生。

防止積水

  • 每星期為花瓶換水一次
  • 每星期清理花盆底下的積水
  • 緊蓋貯水器皿
  • 確保冷氣機底盤沒有積水
  • 把用完的罐子及瓶子放進有蓋的垃圾桶內

避免蚊蟲滋生

  • 應妥善存放食物及處理垃圾